乐视是三大视频网站中,最早实现盈利的。盈利原因就是乐视的版权分销业务。当优酷、土豆都在花重金购买版权的时候,其中一个版权供应商就是乐视。当时乐视在在线视频的投入非常低,又有互相竞价的买方,想不盈利都难。随后,乐视又在资本的助推下完成了乐视生态的概念设计,并以此成功上市。
乐视生态的官方定义是:基于视频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包括几个方面: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相当于乘法效应,在产业链上下游做全面覆盖,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网酒网、乐视农业、乐视体育、乐视控股、乐视投资管理等多家公司。
通过现在看得到摸得着的乐视业务,对其中的几个内容再做梳理:
在线视频点播(乐视网、视频基础服务)
乐视电视(硬件,占据客厅入口)
乐视手机(所谓的多屏互动的核心)
乐视农业(刚刚卖了大闸蟹)
乐视影业(影视投资和线上发行)
乐视体育(目前看就是买版权和自制节目)
对了,乐视最近还要造车。
这样的体系非常庞大,也看似非常合理。基于基础服务(视频),内容通过多终端(PC、手机、电视)分发并影响消费者,再通过具备强互动的内容(体育、客厅游戏、电商),实现服务闭环和现金流闭环。
我之所以不看好这个看似合理且丰富的体系,是因为这套体系讲起故事来容易,而要做成则难度系数太高。这套体系不但跨了产业,更要求对其中任何一个行业有足够深的涉猎。这就代表着,这将是一家超级公司。而乐视具备成为这样一家超级公司的潜质吗?
分别从几个维度上说。
1、关于营收和资本市场现状
(1)资本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贾跃亭于2014年8月27日和9月30日各进行了一次股权质押。8月27日那次将1567万股以“质押式回购交易”方式质押给国开证券。9月30日,将1300万股质押给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另外,8月28日贾跃亭解除了质押在平安信托的230万股。2015年1月13日,乐视网发布公告称,接到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贾跃亭先生的通知,贾跃亭先生将其持有的本公司高管锁定股份 26,000,000 股质押给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乐视生态业务的发展投入。乐视已经在一条高成本的融资道路上飞速奔跑。
(2)营收细节
财报显示:2013年起,乐视网把To C的“网络高清视频服务”(也就是会员点播)与To B的“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最赚钱的业务)合并为“会员及发行业务“,以8.34亿元占总营收的35.3%。从公开的财报可以看到,2013年“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占所谓的“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的78.5%。也就是说,乐视一直强调的会员付费服务占比不足30%。通过业务合并让概念看上去更美而已。
再往前追,乐视还把2012年年报中的“超清视频播放服务”更名为终端业务,这个“终端业务”其实就是乐视盒子+乐视TV,也就是硬件收入。2012年的“超清视频播放服务”占总体营收的比例不过3.25%,这个加在“终端业务”里,则是会让硬件销售数据更好看。
曾几何时,盛大曾因为多种原因折戟盒子业务,但我相信视频点播业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点播业务尚是细雨和风,呼呼的大风还没吹来。这从几家视频网站的会员收入中即可获得证实。就算你流量再大,流量的营收转化非常低。但点播作为乐视融资的重要一环,现在的成绩还不足以支撑其估值。
2、关于软硬件制造和互联网思维
目前看到的就是乐视电视和乐视盒子。想必乐视在做这两款产品的时候,也深受供应链的折磨。
小米生态一个重要的保障是铁人三项:软件、硬件、服务。其中的软件如果狭隘地说就是操作系统。国内被用户推崇的基于android改造的操作系统首推小米和魅族,现在又多了一个更注重设计细节的锤子手机,华为、OPPO等紧随其后。小米的MIUI系统2010年8月才对外发布(1年后小米手机才发布),在这之前做了1年之久,而且是上百人的团队,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完成互动和反馈进行改进,才做成当前的规模。
只要是手机行业的人心里都明白,小米的成功纯粹是因为其他手机厂商的不作为。因为商家随便就可以”攒“出一台手机,然后大家都在维护着较高的毛利,不思进取,总是从外观上做差异化,而不在乎真正的软硬件体验。因此,智能机市场被说烂了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服务和产品,并借助丰富的信息渠道快速手机用户反馈,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用户关怀。也就是说,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倾听客户是真的倾听,而不是停留在理论上。所以苹果用iOS首当其冲,从软件和硬件上发起了进攻,改写了行业。Android的开源则给了国内有想法的厂商(如魅族和小米)翻身的机会。
而电视的操作系统和手机操作系统又不是一个概念。从技术上讲,电视的操作系统的复杂性远没有一个小小的手机那么复杂。因此,乐视在操作系统上的积累至少不会超过以每周6*12的工作效率的小米和魅族。那么软件的优势又在哪里?
同理,硬件制造更是如此。
笔者没有在电视行业工作过,但是手机行业从业者。生产手机以前,制造厂家需要预先得到软硬件的产品级设计方案,然后按照设计方案亦步亦趋地做,就可以制造出手机了。软硬件的产品级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主板设计
产品级的系统软件
需要组装的全部元器件的清单
配套的外壳
暂且不说复杂的,但讲配套元器件生产厂商就需要比亚迪这样的厂商。在山寨机时代,BYD提供外壳,柔性线路板,液晶屏,摄像头,马达,键盘等等几乎手机所有配件。没错,就是那个造汽车的比亚迪。
就算传统的电视企业再不作为,他的供应链、制造流水线,经销商渠道,都是其核心资产。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伪概念叫线上销售。千万别以为互联网企业只做线上,线上销售如果真的干掉了线下经销商,那这个世界就是另一个模样了。看两个数据:
这个数据说的是小米的官网的日访问量,400多万。实际上这个数据要打个较大的折扣才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数值,其中和订单相关的流量见下。
所以,要支持小米这么大的销售额,只靠线上流量是完全不够的。乐视同理,见下:
3、关于业务
(1)乐视农业
我们都知道电视购物在二三四线城市的转化能力之强超出很多一线城市人的认知。所以乐视做电商、做生鲜貌似是水到渠成的。但如果电商也这么简单,顺丰优选、我买网也就没那么大价值。特别是生鲜电商,物流是首要的瓶颈,硬生生砸出来的。顺丰的基础是物流,我买网的基础是供应链和物流,乐视的基础显然不是靠一个电视就可以撑起来的。所以乐视说要砸钱做物流。OK,又要砸钱。
(2)乐视影业
乐视影业买了两家影视公司,想独立上市,最终作罢。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我还是稍微了解娱乐圈的情况。因为影视公司在影视作品的投资,特别是电影的投资,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是一场赌博,这也被很多大佬在公开场合里说过。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纸牌屋》这样的作品是通过大数据规划的,却忽略了大数据的分析能力、编剧对大数据反馈的整合能力以及演员和导演具备的诠释能力。这三点中,有两点是非技术性问题。更遗憾的是,目前国内有能力做大数据挖掘的也就BAT三家,而具有相应能力的编剧基本没有。当然,乐视还有发行能力,但再看其互联网站的流量,发行能力也远不如优土集团和爱奇艺。
(3)乐视体育
好业务,一个最适合家庭和亲友的互动内容。具体怎么做,要看产品的规划。
4、关于生态圈和闭环
互联网思维里最伪的概念就叫生态圈。小的生态圈是存在的,但跨行跨到外婆家的生态圈我没见过。苹果算吗?别忘了苹果的供应链早在其mac电脑时代就已经完成了,其生态也是在其软硬件基础上形成的。貌似苹果进入了教育、娱乐、发行、支付、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但其实它还是通过软硬件能力来整合资源,而不是都自己干。
5、关于投资和造汽车
在中国市场里还没坐稳的乐视开始投资美国、投资物流、投资汽车。看似互联网思维可以破万物,但如果各行各业的竞争壁垒那么低,那这个世界恐怕就只剩下一个行业了。比如特斯拉的管理层。如下(截图自百度百科):
比如首席技术官,“JB 作为 Tesla 的联合创始人,负责监管车辆的技术和工程设计,专注于电池、电机、动力电子设备以及高层次软件子系统。此外,他还负责评估新技术、管理车辆系统测试并负责与关键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对接。在 Tesla 之前,JB 是航空航天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联合创始人,该公司设计了一种使用新型动力装置的专用高海拔电动飞行器平台。在 Volacom,JB 发明了新型长航时混合电力推进概念并申请专利,随后授权给波音公司。在 Volacom 之前,JB 在 Rosen Motors 担任推进工程师,负责开发一种基于微型涡轮机和高速飞轮的新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统。JB 还是 Pentadyne 的早期团队成员,在那里他设计并制造了第一代 150 千瓦功率逆变器、电机-发电机控制系统和磁力轴承系统。”
再看首席设计师,“加入 Tesla 之前,Franz 担任马自达北美设计中心的设计总监。在马自达期间,Franz 创立了 Nagare 表面语言设计理念。”
再者,特斯拉被马斯克收购的时候本就是一家电动汽车开发商,说白了,人家是有基础的。
可乐视汽车的负责人,是以销售见长的吕征宇,而非一位技术人才。
综上,我不看好乐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