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束脩”正义 “束脩”一词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束脩”的解释,历来争议不断,主要有两种说...

分类: 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下载 时间: 2025-09-12 00:17:50 作者: admin 观测: 4071
《论语》“束脩”正义 “束脩”一词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束脩”的解释,历来争议不断,主要有两种说...

来源:雪球App,作者: 论语与算盘,(https://xueqiu.com/3037014891/199453667)

“束脩”一词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束脩”的解释,历来争议不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束带修饰(年龄标志)说;二是束脯之义(十条干肉)说。前者主要出自西汉孔安国、郑玄,在汉代文献中也有实际用例,在清代和近现代产生重要影响;后者主要是宋明一些学者的观点。通过整合义理和考据可以发现,束带修饰(年龄标志)之说,既符合文字本义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又符合《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束脯之义(十条干肉)之说,断章取义,实在缺乏说服力,是对《论语》和孔子博大思想的重大误解,可以休矣。

一、“束带修饰”说

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修以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李贤注:“束修,谓束带修饰。”《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尚书·秦誓》“如有一介臣”,孔安国撰的《尚书传》将其解释为“如有束脩一介臣”,根据文意当取束带修饰,如果解释为肉脯显然不通。唐人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引述汉人孔安国注《论语》:“孔注《论语》以束脩为束带修饰,此亦当然。”三国时的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

约束修养也谓敛容肃敬之意。《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三国魏曹操《谢袭费亭侯表》:“臣束修无称,统御无绩。”《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于冠带。”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后汉之俗,束修激厉,志士相望,亦近于化行俗美矣。”《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道蕴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修整带造于别榻。”

年龄标志。《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已来”,李贤注云:“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此注所言“束带修饰”,刘宝楠认为本于《尚书正义》。在敦煌文献和吐鲁番文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郑玄《论语注》的残卷,有助于认识郑注的原貌。涉及这条注文的敦煌写本有两件,其中俄藏Дx.05919为:“始行束脩,谓年十五之时……及《孝经说》曰:臣无境外之交。弟……”英藏S.11910为:“……有恩好者以施遗焉。诗……曰常有所教诲忠信之道……”。郑注文字虽然残缺不全,但其论说大致可以推考。“年十五”有内在的经学逻辑。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以十五为从学之年。《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注云:“成童,十五以上。”又《曲礼》“童子委挚而退”,郑注云:“童子委挚而退,不与成人为礼也。”是郑注以十五为成童之岁,至此可与成人为礼,故能以束脩之贽从学于先生。

二、束脯之义“说”

“束脩”旧时也指馈赠的一般性礼物或干粮。《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宋杨万里《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孔丛子·居卫》:“遂杖策而去,过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

借指入学敬师的礼物、酬金。《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三、为什么不能解作学费

1、历史资料和《论语》原文不支持。

根据《大戴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大约是西汉末至东汉中的书籍,从时间上推断:汉朝人口中的“古代人”大抵是夏、商、周、秦朝人民。其中,孔子生活的年代西周春秋时期也属于这个范畴。那么,我们能大致了解,春秋时期的孩子一般来说8岁上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后半句中的“束发”指15岁“成童”男子,就是说15岁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注:此处的“小学”、“大学”区别于今天教育体制中的小学与大学。)

《论语·述而》中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门人困惑于孔子见童子,说明孔子是不收小孩当学生的。况且他有弟子三千,每人送十束干肉(还以上),就是三万多束干肉,怎么吃呢?《论语·乡党》里还有一句话:“沽酒市脯不食”。孔子很注重饮食卫生,对于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是不吃的,他怎么可能跟学生说,你送肉干来我就教你呢?这完全违反孔子的生活习惯。《论语·泰伯》中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学三年毕业就要去工作的,那么15岁以上才能入学就铁证如山了。

2、“孔子学堂”的定位。

孔子学堂是私立学校,类似于现在的中专、职校、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生源不与官方冲突,弥补平民不能再上官学的空白,也接收部分被官学淘汰的世袭子弟。孔子教授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属于高级教育,学好了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尤其是前四项,15岁以下未成年或低龄学童基本不适合。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收徒要求年满15岁了。因为15岁以下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他们还理解不了孔子的“仁”、“道”。而15岁及其以上的青少年心智逐渐成熟,拥有较好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生命观、世界观,逐步寻找人生意义与使命。

《白虎通·辟雍篇》:“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大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立:经术学成,学有根柢,而有以自立。按:学有所成,不退不转,能有以自守自立。刘宝楠:“诸解‘立’为‘立于道’‘立于礼’,皆统于学”皇侃:“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指诗书礼易乐)之业,所以成立也。”《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没能独立思考,又谈何启发呢。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15岁的这个年龄界限都很合理。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也曾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他也是15岁在专属书斋读书。

3、学费带来许多问题。

招生对象和收费标准,显然招生对象更重要、更首要。收费标准必然会分档次,一刀切是不合常理的。如果解作学费,那么就有许多问题产生:1)学一年和学十年学费一样?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门课),学一门和学多门不做区分?3)试听旁听怎么算?各种原因退学,学费怎么退?4)肉干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有无具体标准?5)十条肉干的标准怎么制定出来的,这条标准几十年不变?6)这么多干肉怎么储藏、怎么消化?干肉不是流通货币,换成其它教学用品和支付各种费用如何处理?难道孔子还办过专门卖干肉销售的公司?

子罕言利,谋道不谋食。所以孔子学堂的招生广告上不可能宣传“唯利是图、以利教人、来者不拒”的形象。史记所述确实也没有15岁以下入学的弟子。孔子分身无术当时就他一个通师,也不见有分班教学的记载,大概率是集中班统一教学。试问小学生、大学生如何一起上课?

4、十条干肉到底贵不贵?

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干肉”不算什么厚礼。《左传·庄公十年》上说“肉食者鄙”,意思是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吃肉的人引申为有权位之人,说明当时肉是奢侈品。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也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其实别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是20世纪70年代,咱们小时候,一个星期也吃不上一顿肉。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农耕时代确实畜牧业还很少,可见“十条干肉”是很重的礼了,根本不是平民能付得起的学费。

所以如果是这么贵的学费,那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了,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平民,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5、“自行束脩以上”到底该怎么读?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不收学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真是指孔子收费教徒吗?

首先,这句话的读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但是,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部《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我们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

“自/行束脩/以上”其实是更合理的读法。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脩,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脩”称之。于是孔子的意思转而成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简单明了,表现了广开门路、博济苍生的胸襟。他自己十五岁志于学,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声宣称自己要收费教徒呢?当然,弟子诚心送来的薄礼,他也没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轻重不宜混淆。像颜渊这样的学生,一贫如洗,孔子对他却赞誉备至。把束脩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综上所述,束脯之义(十条干肉)说,既不合理也不方便,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和重农轻商的思想,离孔子的仁者爱人、重义轻利更是离题万里。所以,“束脩”硬要解读为学费甚至十条干肉是站不住脚的,切不可抱残守缺。在《论语》中类似歧解现象较为普遍,我们应该坚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在把握义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文献资料,去伪存真阙疑传信,使经典得到更好传承。虽然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但我们还是应该实事求是,还孔夫子一个重义轻利的公道。

#国学小名士#

← s7总决赛奖金多少 滑如凝脂 久渐坚强 →

相关时空节点

还记得联众世界吗? 现进军体育电竞:不买战队 不养主播

还记得联众世界吗? 现进军体育电竞:不买战队 不养主播

08-20 💫 260
红酒怎么开瓶塞,红酒怎么开瓶塞小技巧视频教程

红酒怎么开瓶塞,红酒怎么开瓶塞小技巧视频教程

08-06 💫 393
苹果5s怎么拆机换电池?手把手教你详细步骤!

苹果5s怎么拆机换电池?手把手教你详细步骤!

07-26 💫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