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义,动词:烈日暴晒,如天火烧烤。 本义只见于古文(炀旱 炀和 炀耀 炀炀 / 炎炀)
煬,暴也。——《方言》
煬,曝也。——《广雅 • 释诂二》
煬,炙燥也。——《说文 • 火部》
北爌幽都,南煬丹崖。——《文选 • 扬雄 • 甘泉赋》
观天火之炎煬兮,听大壑之波声。——汉 • 东方朔《七谏 • 自悲》
时方煬旱,人惰骚携,群臣皆请赦文喜,帝不听。——《新唐书 • 杨炎传》
奔精照夜,高燎煬晨。——《宋书 • 乐志二》
②动词:烘烤,向火取暖。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炀炭)
煬,对火也。——《玉篇 • 火部》
煬,向也。——《广韵 • 漾韵》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庄子》
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战国策》
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灶口。——《淮南子 • 齐俗》
夫灶,一人煬焉,则后人无从见矣。——《韩非子 • 内储说上》
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煬,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管子 • 禁藏》
血气交沴,煬然焚如。——唐 • 刘禹锡《鉴药》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唐 • 陆羽《茶经 • 六之饮》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煬之。——宋 • 沈括《梦溪笔谈 • 技艺》
③动词:焚烧,烧火炊煮 。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炀灶 焚炀)
煬,爇也。——《广雅 • 释诂二》
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庄子 • 寓言》
儒林填于坑穽,《诗》、《书》煬而为烟。——晋 • 潘岳《西征赋》
及嬴氏惨虐,弃德任刑,煬坟籍于埃尘,填儒林于坑穽。——《晋书 • 儒林传序》
④动词:烈火高温熔化金属。 该义项后由“烊”合并
煬,释金。——《广韵 • 阳韵》
煬,烁金也。——《集韵 • 阳韵》
金煬则液,水冻则坚。——清 • 王夫之《周易外传 • 说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