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请封“假齐王”事件,到底错在哪了?

分类: 365体育官网app 时间: 2025-07-15 07:45:36 作者: admin 观测: 6127
韩信请封“假齐王”事件,到底错在哪了?

韩信求封王其实有更深刻的预谋

早在韩信求封齐王以前,刘邦阵营已经有了几个异姓王了。

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

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吴芮都是项羽所立。燕王臧荼是在韩信以“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后,通过说客劝降的;衡山王吴芮地处偏远,基本上无足轻重。但项羽曾经侵夺他的封地,所以他也转而支持刘邦了。

韩王信

韩王信是在汉二年被封为韩王的。刘邦之所以封他为韩王是因为韩王信本就是韩国王室后裔(韩襄王之孙),刘邦要借助他在韩国故地的威望平定韩国,因此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许诺他如果平定韩地便将其封为韩王。后来韩王信果然平定了韩地,于是刘邦也就按照约定立他为韩王了;

另外,韩王信一开始就是刘邦的坚定支持者,跟随刘邦入汉中,还定三秦。

赵王张耳

张耳的封王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这个建议由韩信提出的。当初刘邦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去攻略赵国,是因为张耳在赵地颇有威望。在赵国平等之后,于是韩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由和韩信后来自请为“假王”的理由是一致的。

事实上,张耳没有什么大功,因为军事行动全权由韩信负责。

韩信请立张耳为王,是因为张耳确实有几点优势:刘邦还定三秦后,张耳第一时间前来投奔,而他当时还头顶着常山王封号,若不封王有失人心,又何以招再来投奔之人;张耳确实是在赵地有威望,可以镇守赵地;张耳与刘邦布衣交情;

此时韩信凭借平定赵地的大功,提议封张耳为赵王,其理由又是为了安抚赵国,是从楚汉战争大局着眼,刘邦对他的要求也确实不便拒绝。

那么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再求封王的阴谋和逻辑就很清楚了:

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对项羽有功,所以项羽封他们为王;刘邦手下的韩王信靠着韩王血统,不过是平定韩地十余城的功劳也封为王了;

张耳依靠韩信平定了赵国五十余城,而为张耳请封王的理由又是从大局出发,刘邦也同意了;

那么,韩信对汉王有大功,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所下城池无数,他的功劳完全有资格封王;

在用张耳试探过刘邦的态度后,所以韩信平定齐国,再拿出和请封张耳为王同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刘邦也应该同意封他为王。

“假王”,并不是韩信自己发明的。陈胜曾经“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这是有先例的。而且是同一时代发生的事,韩信必然是知道的。“监诸将以西击荥阳”的概念,这可能也是他请封张耳与自己为王之策的原型。

从这点来说,韩信请封王是早有预谋的。

韩信请封王也有性格因素影响

韩信的人格是高傲的,在他的理想中,是希望自己能高人一等的。

韩信的母亲去世,家贫无以葬,却仍然要仿效王侯的丧葬,为母亲选择居高开阔之处;

张良、陈平、郦食其、刘敬都是通过毛遂自荐被刘邦赏识并重用的。可韩信明明早有良策,却偏偏要等着夏侯婴和萧何的举荐,直到拜了大将,才将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

在得知齐国已经被郦食其劝降的情况下,蒯彻以“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最终打动了韩信高傲的软肋;

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军事方面,他的高傲更加明显。

在贬为淮阴侯之后,他到樊哙家做客,樊哙对韩信“跪拜送迎,自称臣”,而此时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却笑言自己是“与樊哙为伍”了;他面对刘邦时又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而自己却是“多多益善”。

所以,他在平定齐国后,楚国已经出现败势。可以说当初楚强汉弱的危局是被韩信扭转的。在这时,如果没有更加尊贵的名号,实在难以显示自己的不世之功。

所谓功成名就,没有“名就”,何以显示“功成”?

刘邦为什么对韩王信和张耳慷慨,反而对韩信吝啬?

韩王信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被封为韩王的;许诺张耳为赵王是在汉三年十月(公元前204年)。这两次封王的许诺均发生在“借箸代筹”事件之前。

“借箸代筹”事件,发生在汉三年的十一月,它对刘邦的政治思想起到了重大转变。

当时,刘邦据守成皋,形势不利。郦食其提出了一个计策,希望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与他们一起共击项羽。刘邦当时认为很有道理,于是让郦食其去准备实行。但这个计策很快被张良否决了。张良以“借箸代筹”,细数了此计有“八不可”,其中最关键的理由就是:若立他人为王,如果他们坐观成败,甚至倒戈相向,就成了割己之地而资敌的行为,后患无穷!

正是这次谈话,使刘邦深刻的意识到了异姓王存在的政治隐患。所以在这之后,刘邦封韩信、彭越为王的时候,都显得拖拖拉拉。直到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才无奈许诺,将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

所以后来以曹参那样的军功,刘邦没有将其封王,而卢绾因为是刘邦的发小,交情特别深厚,反而被封为燕王。

韩信的错误在哪里?

如果认为韩信在政治上幼稚,应该听从武涉和蒯通的建议,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鼎足而三,就错了!

韩信不愿背叛刘邦,从道德来说,是出于忠义。后代的史学家对于他不反刘邦,都是认可的,毕竟忠义是一种好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不能批判韩信,否则郭子仪、曾国藩手握重兵而忠于国家又应当怎么看待呢?

况且,如果后世的将军们若都以韩信为前车之鉴,中国的历史就不会再有领兵出征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从百姓的角度看,如果韩信自立门户,天下纷争又将延续数年。以韩信一人之福,换无数生灵涂炭,难道是值得推崇的吗?

如果韩信真的要自立门户也就罢了,譬如魏明帝托孤于司马懿、唐玄宗重用安禄山那样,也许后人会评价他忘恩负义、狼子野心。

可韩信不想反,他有报答刘邦知遇之恩的初衷。

遗憾的是,韩信第一次请封“假王”是在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的危急时刻,韩信自以为请封“假王”的说法足够委婉了,可惜时机非常不好,给了刘邦趁火打劫的感觉;在垓下之战前夕,韩信再次用封王的问题摆了刘邦一道。用张良的话说,韩信知道自己被封为齐王,不是刘邦本来的意思,他希望得到刘邦的正式任命。

如果说韩信第一次的请封是邀功,那么第二次则是摆明了要挟。不仅两次请封都不是刘邦的本意,还彻底将本已出现裂痕的君臣关系彻底激化。所以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第一时间赶往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

不能说刘邦太奸诈,作为政治家,刘邦是有远见的。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同姓王或异姓王都有造反的事情发生;武将掌握兵权,颠覆王朝更是经常出现。所以,如果你是刘邦,也必然会做同样的事。

在韩信不久之前,有个王翦,他就知道自己手握六十万大军,平定楚国,如何能让秦始皇放心;在韩信不久之后,有个周亚夫,他就不懂得自己立下了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后,怎样与汉景帝相处;

韩信在政治上的确是幼稚的,他的幼稚就在于他没搞懂像他这样攻必克、战必胜的武将,在专制制度中如何与君主相处。

如果把韩信放在今天大公司的经营中,或许股东们都得把他像神一样供着;如果把韩信放在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下,或许韩信能比华盛顿更伟大;

可惜的是,韩信拥有非凡的军事能力,又是这种性格,却偏偏生活在皇权制度下。就像一把被抽出的锋利的宝刀,不愿再回到沉寂的刀鞘之中,必然有折断的一天。正像太史公说的那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也不会导致自己被夷三族的结局了。至于我们社会上的许多俗人,连“炫耀遭人恨”的道理都不懂,这其实是跟韩信犯了一样的错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所”字怎么写好看,所的书法字 CSS rem 使用方法 →

相关时空节点

剑宗新手入异界指南 几种流派的异界套装评析

剑宗新手入异界指南 几种流派的异界套装评析

07-05 💫 832
Android手机轻松取消代理设置:一键操作,畅享无阻网络体验

Android手机轻松取消代理设置:一键操作,畅享无阻网络体验

07-04 💫 602
请问有同学了解GrowingIO这家公司吗?

请问有同学了解GrowingIO这家公司吗?

06-29 💫 927